1994年尼克松去世临死前后悔与中国亲近:我可能创造了一个怪物

也正是基于此,即便是尼克松下台之后再次来到了中国访问,但仍旧迎来了我国的最高规格接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主张与中国交好的人,晚年时竟然表现得有些后悔与中国亲近,甚至直呼:我可能亲手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1964年,尼克松在访问亚洲时这么说道,尼克松的这样一番话不仅仅是说给其他国家听,更是说给美国自己人听。

在此之前,历任美国总统都将中国视为了眼中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隶属于两个阵营的中美,几乎在很多问题上都处在了对立的局面,剑拔弩张。

而这一切直到尼克松上台之后,才逐渐得到改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尼克松的白宫之行并不顺利。

早在1960年,尼克松就参与了美国总统竞选,对手是人肯尼迪,在整场竞选中,两人的选票非常接近,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时不时出现的你追我赶的情景更是为这场选举增加了不少的看点,在民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究竟谁会在最后胜出,很大程度上就只取决于两人的电视辩论。

而此次辩论也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电视辩论,但不巧的是,就在辩论的前夕,尼克松却因为腿部受伤住进了医院。

于是,艾森豪威尔便劝诫尼克松趁机放弃辩论,对此,尼克松却表示了拒绝,并且看上去好像已经对辩论胜券在握。

当日,在所有美国民众的注视下,肯尼迪缓缓走上台,就自己的“大饼”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但相比之下,大病初愈的尼克松就显得逊色了不少。

碍于身体原因,整个演讲过程中,尼克松都有些紧张,导致屏幕上的他大汗淋漓,看起来颇为狼狈。

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自然也就与总统之位失之交臂,紧接着在1968年,尼克松再次位列总统候选人的名单。

11月5日,尼克松一家以及其竞选班子可谓是度过了最为煎熬的一个晚上。当天下午6点左右,美国东部和西部的投票已经结束,从结果上看,尼克松以41:36的微弱优势领先。

但到了晚上10点的时候,对手的比分又重新追了上来,在此之后,两人的数字就开始变得忽高忽低,交替上升。

见状,尼克松自然是没了睡意,紧紧地盯着数字变化,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漫长的胶着之后,凌晨3点,在看到自己的总票数领先之后,尼克松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虽然最终的比分优势微乎其微,但也总算是赢下了这场较量。而为了见证这个结果,尼克松已经整整22个小时没有合眼了,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如今大局已定,于是工作人员便让尼克松先去打个盹,但尼克松躺下之后,每隔半小时都要坐起来一次,怎么睡都睡不踏实。

因为虽然票数已经有了结果,但毕竟还没有得到正式的宣布,尼克松的心中仍旧是忐忑不安,生怕会出现什么变数。

随着时针的不断转动,终于迎来了11月6日的清晨,8点30分,正式宣布尼克松赢得了这场选举,至此,尼克松不安跳动的心才得以物归原位。

此时的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在美军伤亡惨重的同时,美国的财政也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庞大的军费开支,通货极具膨胀,种种都预示着美国处在了内外交困的局面,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更是日益高涨,接连举行了反战运动、民权运动等等,无一不强烈表达了民众对于美国政府的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前任总统约翰逊只好放弃了连任的机会,干脆利落地将满地狼藉甩给了即将上任的尼克松。

甚至有人认为,这个阶段的美国可以与其内战之后造成的国内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可想而知,刚刚上任的尼克松接手了怎样的一个烂摊子。

而在民意早就已经分崩离析的当下,大部分民众对于尼克松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指望他在稳定政局、恢复秩序方面有所作为。

但尼克松却不能妄自菲薄,这是他蛰伏八年,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总统之位,从决定角逐总统职位之日起,尼克松就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他密切留意着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上台之后,他势必要大展身手,一一解决美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而在这之中,最为紧迫的当属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清楚地知道,倘若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他将没有连任的任何可能性。

起初,尼克松向苏联方面表达了希望后者暂停向越南提供武器的意愿,不曾想却遭到了苏联政府的无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才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越南战争就是美国实施的以为中心对付“亚洲威胁”的具体行动。

因此,为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亚洲的国家必须要抱团取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也向越南提供了不少的武器装备。

尼克松在这个时候想要缓解与中国的关系,也正是想借此向河内施压,争取早日结束越南战争,在那个时期,美国始终认为与中国建立联系有利于解决越南战争。

除此之外,打开中国的大门对美国来说,还有着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可以使得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更好的实现对苏联的牵制。

虽然在二战结束后的初期,美国凭借着大发战争财做到了“一枝独秀”,确定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但是随着苏联国内经济的回暖,在、氢弹等战略武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由此一来,苏联的崛起也就动摇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地位,日渐形成了两国争霸的新格局。

等到了60年代,美苏两国的力量更是再次发生了变化,苏联的国力俨然已经有了赶超美国的趋势。

于是,趁着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脱身,苏联便开始了它的大国政策,加强了对各个国家的干涉。

这明摆着就是对美国赤裸裸地挑衅,但此时的美国却并没有实力和精力去应付,于是,为了增加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的筹码,他们只能放弃仇视中国的态度。

因此,种种都预示着,恢复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已经成为了此时美国的迫切现实需要,而与此同时,尼克松个人也不得不重新对中国进行评估。

碍于二战之后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尼克松如同大部分美国政治家一样,坚决地认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是资本主义的敌人。

再加上,尼克松本就缺乏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有着一定的偏见,因此,在这个时候,尼克松也主张过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

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尼克松也开始针对二战之后的对华政策进行反思,在经过不断地了解之后,尼克松这才对中国有了新的看法,这些看法在尼克松就任总统之后更是逐渐走向成熟。

于是,在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不久之后,就调整了对华政策的步伐,1969年6月17日,在尼克松的鼓励下,美国参议员派领袖向周总理传达了会面的意愿。

随后,在尼克松出访亚欧途中,也是多次表达了“决不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隐晦地向中国表示了友好。

1969年12月3日,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一场服装秀中,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偶然间发现了几位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见状,斯托塞尔便不再顾及任何外交礼节,直冲冲地奔到了中方人员的面前。

因为近三个月以来,斯托塞尔奉尼克松的命令,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与中国外交官建立联系,如今他可算是逮到了机会。

于是,斯托塞尔便义无反顾地找到了中方人员,希望传达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的请求,但与此同时,中方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指示。

他们在观看服装秀时,早就发现了对方的美国外交官目光如炬地死盯着他们,并且还时不时地比比划划。

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活动结束之后,中方人员打算尽快离开,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时,斯托塞尔他们竟然追了上来,见状,中方人员拔腿就跑,于是,斯托塞尔一行人便在身后狂追不舍。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接收到美国的示好信号之后,自然也是顺势而为之,推进着中美两国的破冰事宜。

1970年8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应邀来到了中国访问,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接待,会晤时,毛主席表示:尼克松如果想来中国,你就给他捎个信,无路是以旅行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中国都欢迎他。

于是在1972年2月31日,尼克松深感时机已经成熟,终于踏上了中国的这片土地,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谈,成为了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伴随着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正式问世,它是中美发展关系中的一种新型的“公报”模式,长期的隔绝与对立,导致中美两国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达成意识形态、观念等方面的一致,而《上海公报》的存在则让中美双方很好地实现了求同存异。

不仅如此,尼克松更是在台湾上表明了立场,首次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而这也是尼克松此次访华做出的最大贡献,在此之后,纵然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是在上,历任美国总统都秉持了尼克松所制定的对台原则,成为了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基石。

不仅如此,美国在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之后,便解除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再加上,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这些无一不推动着中国飞跃式的前进,标志着中国俨然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不再是昔日任人宰割的羔羊。

然而,恰恰因为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让尼克松逐渐感到了畏惧,对中国的态度也开始变得暧昧了起来。

尼克松认为,是他的访华之举,缓解了中国被压制的局面,为中国凿开了一个突破口,紧接着,中国便一发不可收拾,日渐成长为了美国的头号敌人。

尼克松没有想到,他处心积虑下的一盘棋最后却成了别人的垫脚石,他始终觉得,是他给中国的燎原之势添置了最关键的一把火,从而塑造了当今的“科学怪物”。

答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发展更多的是靠着自身不懈的努力,是靠着毛主席等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正确指引,是靠着各行各业老一辈们的研究和无私奉献。

即便是没有中美建交,也许中国的发展步伐会放缓,但绝对不会停滞,而碍于中国的不断成长,美国势必要与中国打交道。

而尼克松当时显然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之所以选择恢复与中国的往来,一方面是美国国情的现实需要,再者就是,尼克松根本没将中国视为对手。

中美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尼克松既然敢于充当第一任亲华美国总统,敢于冒着政治风险做出改善中美关系的决定。

在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尼克松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对美国造成任何威胁,而尼克松当时所制定的对华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在尼克松看来,美苏关系始终是高于中美关系的,在这之间,美国总是想试图拉拢一方,进而向另一方施压。

因此,一旦美苏关系有所好转,那么中美关系势必会变得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自始至终,美国之所以向中国寻求和解,只不过是基于美国的全球战略以及自身利益的考虑。

也正是尼克松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具备现实的外交思想,因此,即便与中国建立联系是一件极其棘手的事情,但尼克松仍旧选择了义无反顾。

这件事情无疑也成为了尼克松一生中最大的政治资本,即便是在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之后,也依然凭借此事重返了政坛。

而无论美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与中国建立联系,这对我国来说都将会是一件利远远大于弊的事情,因此,中国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正所谓是国家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随着中国的腾飞,美国也不得不开始对中国有所提防。

但中国的崛起已然是大势所趋,必然之事,因为中国内部有着不断前赴后继的“永动机”,支撑着中国不断向前,这与外在因素无关。

中国人本就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便是再坚硬的壁垒,再密不透风的砖墙,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该凿也得凿。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靠着小米加步枪都能将机械化的美军击退,更何况是在和平年代,新一代中国人更是不愿落后,甘愿为后人贡献一份力量。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