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绘画教案十篇

范例是绘画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范例,教师可向幼儿传授绘画的技能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构图和色彩,但同时它也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性。比如,范例“海底世界”中左边是海星,右边是螃蟹……活动结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和教师范例一样的海星、螃蟹……这样的绘画作品太注重结果,功利性强,当然,就谈不上创造性绘画,也与幼儿美术教育初衷相悖。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此基础上,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他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他还指出“艺术活动不能只练习技能,艺术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少数艺术家,而是要发展所有儿童艺术才华,鼓励、造就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范例不该只停留在简单地传授技能技巧上,而是要在以儿童为中心基础上,既要使技能得到发展,又能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因此,如何使用范例成为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幼儿年龄小,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因此,为幼儿提供的范例要有美感,充满童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愿意动手去画。在教学中,我们常使用简笔画示范,但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简笔画并不适合作为范例,它是成人经验的总结,虽然幼儿可以很快掌握,但会导致观察缺失,从而失去了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比如,画熊猫,大部分幼儿画的熊猫就是圆圆的脑袋、身体、吃竹子……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是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没有直接功利性,孩子的想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一定要让幼儿模仿得有多像,技能有多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会动的范例”,为幼儿提供四肢和头部都能灵活运动的“熊猫”。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可以活动熊猫的关节,摆出不同造型,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绘画。

最后,教师出示其他的范例:你们瞧,手帕还可以有其他图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手帕吧。

(3)分析:同样采用范例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案例一中,教师直接出示范例,幼儿先入为主,教师在示范中又再次讲解格子手帕的画法,这种注入式的范例教学让幼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创造力因此受阻,以至无一例外地画了格子手帕。而案例二中,教师一直引导幼儿自己探索,启发幼儿去搭配,这种启发式方法给了幼儿更大的想象设计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中心,在充分探索的情况下,给了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因此,幼儿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手帕。

(4)得到的启发:无可厚非,绘画学习中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是必要的,但不能因为掌握技能技巧而使幼儿失去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使用范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和启发,正确对待美术技能的学习,多给幼儿创造的空间,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这才是适合幼儿绘画发展需要的。

2.适时地为幼儿提供绘画的“零件”,既可以提高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用什么样的范例,该怎么用呢?其实,我觉得教师可以要提供一些绘画的“零件”,启发幼儿去组装它们。当然,把握物体的特征是必要的,如在绘画活动“海底世界”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形状(三角形、圆形……)让幼儿组装,只要它有眼睛、嘴巴、尾巴这些鱼的基本特征就可以了,由于这些“零件”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幼儿很乐意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去表现,画出“自己创造的鱼”,这样也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同样,在海底世界的背景上,教师也同样可以出示简单的“零件”鼓励幼儿自己搭配,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这样每个幼儿都能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既能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对于同一美术主题的绘画,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比如房子,我们知道房子有高有矮,屋顶、窗户和门也不一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设计房子的时候,要把握住房子的基本特征,如有屋顶、窗户、门等,可以通过多种范例为幼儿提供参考。在这个教学中我准备了三组范例:第一组:简单的绘画“零件”;第二组:借用多媒体中的画图软件,让幼儿感受色彩变化下的房子所产生的不同场景;第三组:不同层次房子画面,让幼儿感受画面的构图。最后,我还鼓励幼儿适当地添画背景。这样,从房子的形状、构图、色彩上都给予了幼儿较大的构想空间,便于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绘画。

当然,范例并不是幼儿绘画活动的唯一手段,虽然现代教育观念中不提倡过分强调绘画技巧,但基本的技能是创造的基础,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是极其必要的,它有助于树立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活动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因此,我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同仁们继续关注、探讨这个问题。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孔起英主编.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接手小学四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一时期的儿童对装饰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装饰画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比其它画种更强。而小学教材中,只有第七册有两节装饰绘画课,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应加强装饰绘画教学。

进行美术教学的改革与研究,首先要熟悉我们的教育对象,要研究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在这个基础上反映出来的儿童美术特点,把美术教学法建立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律,我们发现装饰绘画适合高年级儿童的美术特点。

装饰艺术是以点、线、面为基本要素,通过对物象的夸张变形,分割重组,运用构成要素,将东奔西走要素加以组合构成,创造出无数理想的抽象图形。它的主要要点就是运用造型的基本元素对物象进行随意的组合,从而创造一个新物象,是嬉戏中的深刻,是顽皮和严肃、天真和智能、直接刺激力和惊人暧昧性在想象力支配下的奇妙结合。装饰画的图案千变万化,点线面的位置变化,就会产生另一个新的物象。它将轻松和愉快得以纯化,天真和幽默自然诞生。因此,装饰画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易于学生接受。

装饰画那种充满超现实的幻想,抛弃文明的一本正经,归于自然而然的原始生命,与儿童那种富于幻想和天真无邪极为相似。装饰艺术是把具体简化到抽象,从无以伦比的复杂性到极有魅力的单纯性,从几何形到有机形,从微观到宏观,从经验世界到超验世界。通过对物象进行变形,抽象或虚化的处理,使具体实在的生活场景变成了有机体象形符号的形色关系,确定的空间趋于含糊,不定形体的生动感代替确定事物的呆板性,一本正经的经验式构图成为动态明确的标志指向,达到锻炼儿童想象力的目的。装饰绘画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弥补儿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性想象差的缺点。

装饰画讲究构成艺术,遵循构成原则和审美法则,点、线、面的分布,黑白灰的运用都按照构成原则进行,色彩搭配要求和谐和美,与各画种一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传统美术绘画教育以培养儿童写实能力为主,注意技法、技能的培养,将人们观察事物局限于一个可视的空间之内,局限于身边或人们熟悉的环境之中。强调透视法则、明暗等规律知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观察事物的视角范围窄小,分析问题的方法单一。对涉猎现代知识的现代艺术不理解,更不能接受。有人在评论现代艺术时,用画家画得越怪越好来概括。这是原有教育审美观的局限,因此原有教育系统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更大地发挥美术教育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特点。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美术教育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改革,培育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绘画艺术突破传统艺术框架的同时,美术教育也应突破传统美术教育的框架,紧跟时代的脉搏,加强装饰绘画教育。因为装饰绘画适合高年级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在这个基础上反映出来的儿童美术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装饰画观察物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更有助于儿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装饰绘画观察物象时,抛弃了万有引力、透视法等规律知识,从地球进入太空,观察物象的视角范围扩大,因此装饰画没有地平线,没有地心吸力。从人体最微小的细胞活动,肉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所拍摄的图片,海底微小的生物,对宇宙的奥秘增加感受认识,扩展了视听官能的范围。引用复数消失点的一种空间结构表现,没有故事情节,代之以数学、物理的内涵,具有装饰性格,是浮游于太空的一种点、线、面的几何学无机形态,使学生在观察对象时不受视觉的限制,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因此装饰画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更为显著。例如动物装饰,就需要学生不仅要认真观察,找出动物的形体特征和习性,还要观察其它物象,如大象身躯庞大,四肢如柱,长鼻大耳,习性是以其鼻子摄取食物和“工作”,设计大象外形图案时,多以夸张其鼻子为主。内形图案根据外形图案填充纹样。纹样可以是与大象有关图案,也可以是记忆中的图案,还可以是现场观察或通过科技知识语言的描绘自己设计出新型纹样。又如狮子的威猛异常;老虎的斑纹,神秘而独具魅力;公牛的双角,犀利而矫健;长颈鹿修长的颈项,高傲而挺拔;猴子可爱的面相和动态,轻巧而稚气。要使所画图案画面生动、具体,形式新颖,学生就需多观察物象,扩大观察范围。

伴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教学也逐渐成为一门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思考、分析和总结。

美术高考教育是为国家输送美术人才、培养从事美术工作者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怎样提高美术高考教育的工作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美术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科学的观察方法,建立形体体积意识。

怎样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呢?教师首先要有直观明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当中首先要有体积的意识,在两维的平面当中建立起三维空间感,然后解决绘画透视的问题,最后解决绘画造型的问题,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由结构素描到明暗素描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些造型不准的学生可以先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然后通过科学的训练解决绘画造型的问题。

档案袋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当中已经运用学多年了,但是运用到高考美术教学当中还是很少的。笔者借鉴了档案袋管理的方法目的,就是更好地让现代多媒体教学为高考美术教学服务。

新生入学时,笔者给每一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通过对绘画作品进行纵向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画面的优缺点。通过建立成长电子档案袋,可以清晰的看出学生画面的内涵增加了,对体积感地塑造更强,也逐渐会处理静物的空间感,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学生通过和其他人对比找到差距,向造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在每一周的写生课结束后,首先由学生之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动力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评价的方式一定要灵活,找到每个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找到改正的方法。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生定制的学习目标不要太高,太高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太低阻碍学生的成长,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够得着。”所以在教学中,要制定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成长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资源,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美术高考网有历年各大美院的优秀试卷,对比学生的作业和优秀试卷的差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从从网上购买高清晰的教学图片,让学生欣赏、分析、临摹大师的绘画作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绘画的整体意识。

临摹不只是初学绘画者普遍运用的方法,许多艺术大师也都运用此方法来提高绘画技巧。怎么临?临什么?绘画的临摹需要达到什么标准?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首先,明确是临还是摹,摹看似简单,但运用好摹其实也很关键。为了提高学生速写的能力,笔者运用了半摹半默写的方法,笔者让学生把《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中的人体解剖结构图的人体结构外轮廓先摹下来,然后把书合上,之后把人体动态默写出来,增加了摹的难度。再过渡到对临人体结构的方法,最后合上书让学生完全能够默着画出来。由简到难,逐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好速写并不困难。

美术技能课教学一定要由易到难来安排教学,看似进度比较慢,但是最后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如同盖房子一样,地基必须打牢,基础打好了,盖好的楼房才能更坚固。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法。

教学要严格地按照“几何形体――素描静物――石膏头像――头像”的教学模式进行,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以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因为黑龙江省省联考一般都是头像照片,所以一些教师根本不开设石膏头像写生和人物头像写生的课程,直接临摹素描头像,所以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会写生只会临摹。每科课程的开设都有其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绘画的基础一定要打牢。走捷径、投机取巧的方法是不能够用在艺术学习上的。例如,石膏几何形体阶段可以解决正方体和球体圆柱体的透视以及物体的明暗关系。到了静物阶段要解决静物的构图和静物的体面关系,为我们的色彩学习打好基础。而石膏头像是为画头像打基础,可以利用石膏来研究五官的透视关系,为之后的头像写生进行过渡。

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美术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多组织一些校园内的美术展览可以增加学生绘画的兴趣。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能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络作品展,加强同全国美术高考生之间的交流。

总之,高考美术教学工作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反思。通过教学的反思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希望我们的高考美术教育工作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省重点课题“油城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JB1213011)

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质可以为我们研究儿童心理提供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绘画作品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他们常常把所见所闻,通过想象、自由涂鸦绘制出来,有时他们的作品不免让人觉得有无厘头的意味,但却直接真实的反映儿童的思维与内心世界。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要如何正确深入的理解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语言、正确处理儿童绘画中反映的儿童心理与绘画教学的关系。

符合儿童心理健康的儿童绘画教学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我从事课外美术活动有4-5年时间,在指导儿童绘画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常常使我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孩子们信手涂鸦的作品也常常让我发现许多有意思但又有些不理解的东西。因此,我想尝试着研究儿童绘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遵循儿童绘画发展规律,探讨出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儿童绘画教学计划。

国外学者鲁宾提出,为了有效地运用绘画来进行交流,重要的是必须要明确如何看,看什么,找什么看以及如何找到现象以外的意义。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孩子表达世界的方式,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儿童的绘画作品最初都是以基本的形式组成的,这些形式包括线条、构图、阴影和颜色。比如: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垂直的线我们常常感觉庄严、正直;自由的线给人流畅、优美生动的感觉。

1、建立档案袋,掌握学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美术学习档案袋,学生每一次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放入到档案袋内,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档案袋。另外,我还要求在档案袋内除了放作品之外,还要放入美术活动的心得体会;档案袋的封面,以手工的形式,孩子们自己设计,可以是卡通主题的,也可以是自我介绍,还可以放上自己的生活照。美术学习档案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它还能帮助老师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特点,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美术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一次美术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仔细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恰当地发掘孩子身上的潜力,转危机为转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将例举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案例:一个自尊心强、追求完美、性格孤傲的折翼天使她是一个9岁的女孩儿,她的美术作品内容基本都很单一,但是却画得很细,每一条线都是经过她反复的涂抹后产生的,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别的孩子都在上色阶段了,她可能还在画形,最让我印象深刻地一次就是,下课时间到了,别的孩子都陆续走出了教室,唯独只有她把自己的画揉成了一个纸团,仍进了垃圾桶,其实在我看来,她的那幅画已经画得很不错了。从她的系列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可能性格孤僻、过于追求完美。针对这个孩子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两点措施:

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调动她的创作情绪,以一推三。在线描画《我的生日》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日宴会的故事情境,她一下被我的故事吸引住,然后又给她看了一些相关的连环画,最后提问: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生日宴会呢?在课程结束后,我看到她的作品不再是出现单一的蛋糕,还有很多的礼物、蝴蝶样的餐盘,从她的画中,我看到了她的变化,虽然没有太多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但她的画不再单一、元素多了起来,我相信,她在画这幅画时,肯定是快乐的。

2)培养团队意识,融入到集体中,快乐的学习为了培养她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协作”的方法,分组完成作品,我安排她和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男孩儿一组,让她在发挥自己强项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这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我鼓励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就同学们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学生在合作下,既完成了作品,也收获了友谊,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与快乐。

通过具体的绘画教学实践,我尝试着把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绘画教学相结合,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罗泽弗莱克-班克尔特著,程巍、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严虎著.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烹饪工艺美术课程不等于美术课程,教学不是以教画画为目的,因为烹饪工艺美术课上的“绘画材料”为食物,“绘画颜料”是食物颜色,以食物的颜色和可塑的形状,提高菜肴的视觉冲击力才是课程所研究的目标。因此,课程的落脚点是如何通过艺术手段使菜肴体现艺术性。

由于本课程是针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所开设,因此文化、习俗、禁忌以及不同阿拉伯国家色彩图案禁忌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所掌握的。针对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教师不仅要讲美的法则、色彩的搭配,还应讲解民俗知识,避免在菜肴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中出现禁忌图案或色彩。

缺乏烹饪工艺美术师资是影响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院校是烹饪教师教授,有些院校是由美术教师教授。不管是烹饪教师还是美术教师,他们存在者部分知识技能的欠缺,因而不能使课程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与冷菜拼盘、食品雕刻、面点制作等课程跨课程合作就能较好的弥补教师所欠缺的知识与技能。

课程教学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信息单向交流的方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创造力的平台,提供设计交流的平台,增强竞争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烹饪工艺美术课程本着服务于烹饪的理念,根据菜肴制作需要,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即:烹饪造型图案、烹饪色彩、烹饪宴饮器具的造型、筵席设计。烹饪造型图案,主要结合文化以及颜色图案禁忌学习烹饪菜肴中常出现的花卉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吉祥图案等。教学采用多媒体,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种图案在烹饪菜肴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烹饪色彩的学习,是将色彩的理论知识与食品色彩的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烹饪色调的处理技巧,培养学生对菜品的配色能力及因料施艺的能力。烹饪宴饮器具的造型模块则是培养学生对饮食器具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饮食器具实用美学原则,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不同宴会的餐具进行选择和组合。提高学生对烹饪宴饮器具的应用能力。而筵席设计是根据菜单的种类,训练学生设计婚宴菜单、寿宴菜单、商务菜单、欢庆菜单等,并突出特色。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烹饪工艺美术不同与美术教学课程,可采用各种丰富的色彩颜料调配涂抹,构成烹饪艺术造型的内容必须是食用原料,它必须选用各种食用的美味原料,塑造出形形的艺术姿态和画面。它是融合进了烹饪菜肴制作中,经过严格的制作工艺和艺术处理,产生视觉冲击,达到“秀色可餐”、“赏心悦目”、“观之者动容,味之者动情”的目的和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绘画材料”为食物,“绘画颜料”是食物颜色的课程教学特点。采取适合本课程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真正发挥烹饪工艺美术课程的基础作用。针对烹饪工艺美术与绘画的不同,本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化,跨课程合作”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避免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的现象。该模式打破理论课在前,实践课在后的课程设计。例如,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在菜品配色时有一定困难,把握不好色彩搭配,运用“色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从色环中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搭配规律、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并结合烹饪原料固有色,引导学生将烹饪原料名称标注在相应色环颜色的位置上,如:色环上的绿色标注有(植物性原料油菜、菠菜、西兰花、青椒、芹菜、韭菜黄瓜等);红色标注(植物性原料西红柿、红辣椒、胡萝卜、殷桃、草莓、西瓜瓤等;动物性原料有大虾、熟火腿、酱肉、腊肠等)。在练习色彩搭配时,如我们要求菜品色彩感觉和谐统一,柔和甜美时,就在色环上找相互靠近的邻近色的原料进行配色;如需要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时,就选择互补色或对比色,进行搭配。以此类推,当学生在菜品配色中出现花、乱时,可以运用同类色、邻近色使其达到统一和谐;当菜品配色过于单一时,可运用对比色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将色彩知识与烹饪原材料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对色彩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感到难以理解,感到枯燥,使得课堂教学不够理想。有时候,学生即便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好,但是到了实训课堂就发生菜肴与烹调方法不符,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为了使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进而增强实用性,同时发挥课程的服务性,烹饪工艺美术与冷菜拼盘、食品雕刻、面点制作等课程跨课程合作,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如在花卉图案练习中,先向学生展示烹饪菜肴中常出现的花卉造型有牡丹花、月季花、玉兰花、睡莲、水仙花、、梅花等,再请相关教师展示这些花卉图案分别在冷菜拼盘、食品雕刻、水果拼盘中是如何表现的,学生通过观看,最直接的感受到各种图案与烹饪菜肴的结合,然后学生进行课堂绘画练习,本课程教师演示图案绘画的方法,学生先进行临摹练习,再根据该图案进行相应图案的菜品设计,最后给设计的菜品配色。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再加以实物瓜果、蔬菜品白造型练习,特别是在祥图案练习中,富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如:红梅迎春、荷塘月色、金鱼戏莲等主题性造型设计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初中阶段教材侧重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美术知识隐含其中。学生接触过各学习领域的美术形态语言,如各种绘画(素描、中国画、漫画、图案、彩色铅笔画、水彩画)、贴纸版画、陶艺、雕塑、设计和制作等,因此学生在高中美术鉴赏的课堂上会觉得没有初中课堂那么热闹,有意思,会觉得高中美术鉴赏课很枯燥,因此,高中初期的教学方法应接近初中九年级的教学方法,然后逐渐向学生们能适应的高中的教学方法过渡。在课堂中穿插手绘图形的教学就是很好的过渡方式。

1.手绘图形的特点:手绘图形,以“手绘”作定语,是为了强调手绘性,以区别于照相机或其它器械手段呈现图像的方法。自古以来图像都是经由手来描绘、制作,并以各种物质材料为媒介进行传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图形从反映原始社会的巫术崇拜、彩陶文化,到维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益的青铜器文明,再到现代社会的“读图时代”等等,图形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绝不能低估。“手绘图形”也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在初高中美术衔接的教学中运用“手绘图形”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大胆、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言来分析、阐述和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认识,从而推进与深化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2.选择手绘图形教学的理论依据:中小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其美术学科教育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为宗旨。衡量学生的美术素质,主要在三方面:“一,能美化自身和美化环境;二,能理解和享受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三,能以美术为工具进行基本的表达和交流。”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既是衡量学生美术素质的标准,也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需要,更是对学生提出的“学美术有什么用?”的回答。

3.手绘图形教学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情况调查发现,由于课时较少(每周一课时)、一部分学生住校、学习压力大、作业比较多等方面的原因,高中生所带的美术学具很少,而手绘图形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种实际情况的考虑,学生只需要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了,如果有想尝试其它表现手法的,可以自己准备材料,这种方式很适合高中班级集中授课的形式。

开展手绘图形的教学并不是将美术鉴赏(必修内容)简单地抛弃,它只是一个桥梁,目的是把初高中美术教学衔接起来,从而促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所谓的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所以在欣赏活动中还要强调“评述”的价值和作用,“所谓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一般说来美术评论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这就意味着学生要从美术形式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方面探索作品的特点,还要从美术史的角度和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在手绘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体现学科的特点。

手绘图形的内容要选择与初中教材有相对关联性的,要注重美术能力的培养。美术能力是指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完成任务的本领。知识与技能需要复习才能稳固地掌握,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需要有一个训练过程,尤其技能性较强的用“手绘图形”去表达的能力,更需要系统的训练。因此在衔接教学中,手绘图形的内容选择有必要构建能力的训练体系。

手绘图形从内容的编排到题目的设计都应是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感受到的东西。如在讲授高中《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时,当教师讲到只要是为审美目的而创造的作品都可以算是美术作品时,可以与初中第13册《生活中的图表》一课联系起来,在课堂中穿插用图形语言的方式制作课程表和作息表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为审美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过程。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课程表经过学生的创意图形表现,已经不是原来那种简单枯燥的表格形式了,而是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有的学生在绘制时用鼠标图案代表信息技术课,用钢琴图案代表音乐课,用调色盘图案代表美术课,用篮球图案代表体育课,用一个月亮形的钟表,在钟表上标出时间代表晚上作息的时间等等,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手绘图形是需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与美术技能的,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和生活体验,是很难表现的。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作品可能还很稚嫩,在作业评价上以学生所表现的创意性与所表达的含义上为评价重点,在图形的绘制上可适当降低要求,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决定的。教师要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关注美术语言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如让学生感知“点”在画面中的作用,在不同位置所产生的不同意义;让学生理解“线”除了能造型,其本身就具有一种韵律的美,不同的线形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临摹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优秀的“手绘线图”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它好,在临摹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如在《心灵的慰藉》一课中,可以安排学生临摹“画圣”吴道子的线描作品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趣又有效的课。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出现,阐释了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非德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在儿童绘画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他指出,美术教育在于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引起并维系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研究儿童绘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是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多年对大量不同阶段的儿童自身在艺术学习中的实践而总结出的共同特点,进行分类归纳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它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实践生活和心理活动为研究途径,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深入了解儿童绘画发展特点的起点与重点。起点即新入职美术教师由此开始了解学生绘画心理,认知学生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同时还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新发现的重点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如何有效缩短初为人师的摸索时期,快速了解学生绘画特点,促进教育创新发展。

1.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意义。在我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的最早成果是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家黄翼所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书中针对“儿童绘画描绘的事所知还是所见”这一著名命题,提出了儿童绘画描绘的是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的论点。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美术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儿童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是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认识不同年龄学生绘画特点的捷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入探索能够使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缩短新教师的教育摸索期,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系统的学习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成功与否的制约条件,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进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和再完善是因材施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通过儿童从两岁起的创造性和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定义儿童的艺术水平的提高过程。总结归纳中外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大体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①涂鸦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2~4岁,处于认知世界的体验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以思维支配画面。②象征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4~8岁,处于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拥有简单思维联系能力,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画他们认识的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等,这些他最先认识的客观世界。③写实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8~12岁,处于认知世界的模仿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辨别能力。画画变成为受大脑支配的呈现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3.现阶段北京地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特点。现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在儿童美术教育上进行改革。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北京地区已经稍有改变。经过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呈低龄化。经过个案分析的调查对北京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示,经历无联系期的儿童表现为无论将参照物通过任何方式教授与他,他都无法将参照物和画面做联系,从而将参照物表现在画面上,致使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丧失对绘画的兴趣。而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约占北京城区儿童的10%左右的高比例。

1.理论知识的缺乏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施教的绊脚石。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对于新入职美术教师而言更是直接作用于美术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持。然而通过访谈方法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关于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认知程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不知道儿童绘画阶段理论,5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年龄划分不清楚,对小学生绘画阶段的特点不了解。这是给新入职美术教师带来教学困扰的关键问题所在。 新入职美术教师由于对学生绘画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够了解,直接导致新入职美术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增加,需要利用很长时间来适应学生。

2.新入职美术教师教学困扰分析。经过访谈法调查新入职美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了很多新入职美术教师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而无法施教于学生的现象。当学生出现因为画的不好看或者想重新作画的意愿出现时,新入职美术教师便不知如何施教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因为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学生心理不够熟悉,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另一方面,经验的不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解决来自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减少因为缺乏经验形成的困惑,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

1.培养教师对学生言行敏感的性格与和谐共荣的艺术氛围。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绘画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拥有哪些绘画特点,还有哪些独特的表现等,除了运用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新入职美术教师拥有敏感的性格。儿童细小的变化,或来自儿童作品的细微调整都会成为预示儿童绘画发展的证据。此时就需要美术教师细心的发现,耐心的辨别。同时,身边的环境往往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绘画作品。所以,建立美术课堂上互相启发互相赞扬的氛围就成为美术教师的责任。应当努力做到让师生间在美术课堂上没有任何限制的展开想象力的碰撞,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的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2.维护涂鸦期的快乐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学生绘画美术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一幅绘画作品来鉴定的,更多的应该在学生生活中体现,例如一个发现美的眼神,一个拾起美的动作等。所以,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过程也不应该以一张完美的画来作为标准。让画画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途径,让学生每时每刻沉浸在幸福的创作之中。只有师生在美术课堂上共同达到分享画画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学生的绘画发展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亚明.儿童绘画成功施教方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

几年来,胜利石油管理局滨南社区胜滨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的日常美术教学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宝贵经验,在总结中查漏补缺,结合新纲要中对幼儿开展艺术活动时的各项要求和基本原则,坚持不懈的进行着美术办园特色的改进。在课程研究之初,幼儿园仅仅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美术特色教学活动,几年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班级教师的力量,幼儿园的美术很难突出“特色”,于是在“班级美术教学与美术工作室互补、双赢”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引领下,我园开设了专门的美术工作室,本着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发展思路,结合幼儿园美术实际研讨设计园本美术特色课程、美术工作室提高美术修养课程,坚持“班级美术特色教学、美术工作室提高教学”两条路线的管理模式抓好园本美术,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模式和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推动美术办园向高层次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图片,聆听歌曲、歌剧、观看皮影戏,即兴的小游戏等手段,注重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初步了解和尝试中外精粹的艺术形式;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生活化的材料,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其中大班教学重点是幼儿创意和空间思维的发展,中班教学重点是幼儿初步的欣赏能力、造型能力及幼儿大胆着色的能力。通过介乎于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运用棉签、毛笔、墨汁及彩墨表现出水墨淋漓的国画意境。通过金笔、银笔、炭笔等多样化的材料趣味性的表现不同质感物体。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穿插风格迥异的音乐,欣赏美轮美奂的图片,从视觉、听觉上开发幼儿,与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场景相结合,把幼儿的想象和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们将世界艺术和中国民间艺术的巧妙结合,并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影响,促使其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热爱艺术,三年多的教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合式艺术——美术表现形式。

彩绘是利用各种各样彩色的颜料在物体上进行绘画。幼儿园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一般是在纸上进行色彩的绘画。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在一切可用的材料上:旧衣服、鞋、纸箱、葫芦、纸盒、酒瓶,并且开设了专门的绘画墙,运用人体彩绘颜料进行面部和肢体的彩绘等,引导幼儿开展畅快淋漓的色彩创作活动。如:在教学活动《特别的我》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初步体验行为艺术,旨在引导幼儿合作完成人体动态的描画以及对人体的装饰,请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并了解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因为,每一位幼儿都是非常特别的个体,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教师请幼儿听音乐,并创编动作,幼儿不但能进行单独创作,并且可以群体进行艺术创作,运用线条,图案或者色彩装饰所绘的人体并且画面涂底色。

幼儿在完成大幅的彩色绘画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用行为体验了艺术,而且在游戏的情境中收获到快乐,体验自豪感和成就感,与同伴分享了成功的经验。

幼儿园班级美术教学是以借形想象为基础的主题教学中进行的美术活动。活动中注重将模仿思维习惯逐渐变成创造思维习惯,引导幼儿从新的角度去突破、去思考。整合了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幼儿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情感和个性,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施展艺术天分,在严密的思维引领中自由挥洒创意想象。教学活动的设计围绕幼儿生活,很好的将教学主题融入其中。如在主题“走近大师”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荷兰著名画家蒙得里安的画,师生共同分析《红、黄、蓝的构成》作品中,画家画了什么?画中有什么样的线条和色块?想象蒙得里安作品的含义(欣赏《百老汇的爵士乐》),幼儿在欣赏了蒙得里安的部分作品以后,总结出这位画家喜欢用画格子的方法作画,启发幼儿:人们都很喜欢蒙得里安的画,喜欢格子的大方可爱,而且还把这些格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地方。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用格子装饰的物品吗?人们把蒙得里安的格子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装饰在衣服、提包、鞋和其他地方,你们想自己试试吗?请小朋友设计自己喜爱的格子衣服、格子提包。教师为幼儿提供T恤衫等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用品,红、黄、蓝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色块即时贴、黑色线条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创意制作。

蜡染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项瑰宝,蜡染的作品绚丽多彩,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但是鉴于蜡染制作工序中的复杂性,和在幼儿园中操作具有不安全的因素。教师创新了蜡染的制作方法:将高温封蜡,改为用油画棒封蜡;将煮沸水上色,改为运用化纤丙烯颜料进行着色。并结合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扎染、蜡染综合教育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易于操作的艺术形式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趣味扎染》中,教师准备了水桶、毛笔、丙烯颜料、针、线、剪刀、湿纸,旧体恤衫等。引导幼儿欣赏几件风格不同的扎染作品,请幼儿猜测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它们在布上形成的图案很特别,颜色也不均匀,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幼儿思考、讨论、教师介绍扎染这种中国民间艺术形式。首先介绍扎的方法:图案不是直接画在布上的,而是需要先把布扎起来。①抓扎:将T恤抓起来,整理呈降落伞状,并用绳捆住(有的小朋友捆的很紧,这样很好,下一步制作会出现好的效果。)②画出简单的图案:三角形、心形、花瓣形……用针线沿图案缝边,并抽紧,整理呈降落伞状,并用绳捆紧(有的小朋友图案画的太小或者太复杂,下一步制作就会比较困难)。然后介绍染的方法:用毛笔蘸丙烯颜料,在扎起的部位染色。(有的小朋友颜色用的少,水用的多,制作出的效果清淡秀丽。有的小朋友颜色用的多,水用的少,制作出的效果鲜艳凝重。)最后进行拆线处理,提醒小朋友拆线时,注意不要把颜色沾染在衣服上,用湿纸及时清理剪刀上的颜色,晾干已经着色的体恤。

青花瓷是将青料通过工艺处理绘制在陶瓷坯胎上,再浇釉覆盖,通过窑火达到一定温度透出的一种青蓝色纹案,有独特的平面写意等特点。青花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坦之路,有鼎盛也有衰败,如清康熙年间,是中国青花瓷的鼎盛期,而进入雍正、乾隆以后,青花瓷又走下坡路。据记载:青花瓷的初期阶段在唐宋时期,到元代后期,青花瓷渐渐成熟了。直至现在,期间有起有伏,繁荣期青花艺术瓷更名扬海内外。

青花呈现的虽是一种单色,但它鲜明的色泽及明暗层次效果,却能胜过色彩斑斓的绘画艺术,青花可谓“无色”胜“有色”。青花艺术与水墨画有最基本的共同特征,表现力十分丰富。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之黑白体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人这样把黑白体系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艺术。青花艺术表现的是:简约而不简单,它蕴含了无以伦比的色彩。浓、淡、干、湿、焦对比运用适当,呈现出的效果犹如黑白艺术照一样,层次分明、色泽青蓝,这种梦幻般的青蓝,彰显了青花瓷特有的艺术效果。

青花艺术是传统艺术的结晶,以写意的表现手法较多,主要表现是:①青白分明,②自然生动,③虚实相生,④活泼多姿的艺术效果。受中国画的影响,其绘画笔墨技法与之相近。因此有“瓷上国画”之称。只是载体的不同而已,因此应用技法也有区别,其区别有三:①理解画意、下笔传神;②准确无误、不可更改;③落笔稍缓、起笔稍快。传统青花多以工笔为主,现代青花艺术则工笔写意相结合应用。其特点有五:①工笔为静,②写意为动,③工笔细致,④写意夸张,⑤动静结合。技法要素有六:①大笔浑洒,②小笔点缀,③浓料勾勒,④淡料轻描,⑤深浅相溶,⑥粗细参和。其次,线的表现力是青花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的语言特征。线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筋骨,因此青花艺术始终没有放弃用线来造型、来表现,体现了青花绘画艺术与国画的不解之缘。

既然青花艺术与国画艺术有着“姐们艺术”之称,它的笔力必然会流露出国画韵味,最为接近的是水墨画。由于它是用毛笔把图像直接画在瓷器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国画般的艺术形象,而且青白相映,幽靓苍翠,十分富有艺术魅力。如果说以墨代色是中国水墨画高雅凝重、超凡脱俗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黑白体系,那么以青蓝颜色为主形成另一个蓝白体系,则有着与中国水墨画异曲同工的效果。青花艺术是描绘和塑造形象为主体的一种视觉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各类形象的描绘,来反映和夸张现实生活。

作为画者,从事青花艺术创作,一定要认真地研究陶瓷文化,才不失其意其艺及历史意义。比如北方人性情豪放,青花图案简洁,写意夸张,图案具有北方粗犷豁达的情趣,很适合大写意,民间多,贡品极其稀少。而南方人则与其相反,小写意工笔为主,使其显得娇美。如水墨青花艺术,再现小桥流水、飞瀑直泄、云雾缭绕、青山绿水等江南风光,尽显另一番景象。特别要注意到题材与历史背景不能发生冲突,切不可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必须尊重历史,否则失其义又丢其境。

线的表现力是青花艺术和水墨画的另一个显著的共同语言。用线造型是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刚劲的线条,起伏跌宕,纵横交错,敷色、题款,手起笔落,提捺勾扫,国画技巧中的人物画“十八描”,山水画“十八皴”,花鸟画“勾花点叶”、“谐音会意”等多种技法和吉祥图案,在青花绘画艺术里得到很好的运用。人物画重神韵,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花鸟画借物抒情,重视情趣的体现。始终没有放弃用线来造型、来表现。秉承着中国文化脉搏的青花艺术,自然也没有放弃用线来构筑自己独特的世界。在青花绘画艺术中,线是造型的最基本的骨架,没有线构的支撑,青花绘画艺术也就“挺不起来”。线条的运笔、用力、行笔要求上非常一致。过快则线条浮躁,滑而无力:过慢则线条滞涩。

青花艺术与中国水墨画还有一个默契的语言:写意。中国画更着重于写意,以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的手法,把自然物象变成艺术形象,赋予形象以情感,融入创作者的气质、心态,达到“形神兼备”、“触景生情”的境界。写意是一种心境。“以形写神”就是写意理论的精髓,通过传神来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和心态。“不求形似,以神写形”。青花创作,尤其是民间青花,无论什么题材,其在简练、夸张的表达上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充满生气。

青花艺术中的水墨画多为文人画,画家即兴挥毫,意趣盎然。画家笔下的形象,往往是创作者心灵世界的折射。虽然与国画中的文人画不同,青花纹饰以市场需要的题材作画,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内容为主,但青花艺人个性的发挥仍然不时流露,是民族艺术的体现。

这里要说明的是;传统的青花绘画与写意青花的绘画在画法上不尽相同,传统青花的图案装饰性极强,料色浓淡变化不大。写意青花要充分考虑画面与造型之间的关系,风格要统一,青花写意,写意画顾名思义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也就是说从工笔大写意到小写意,以及兼工带写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青花绘画主要集中了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题材丰富,如百花齐放佳果满园,国色天香富贵花,出水芙蓉见高洁,菊残犹有傲霜枝,室有兰花不炷香,暗香浮动月黄昏,岁寒方知松高洁。雅士不可居无竹,梧桐叶落天下秋,百花竞放入画图等等。包含了由于时下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陶瓷艺术的欣赏和青睐。所以,绘画也给青花瓷增添了文化的魅力,让观者赏心悦目,形成了青花瓷以绘画为象征的陶瓷感念风格以及民间青花瓷质朴浑厚的感觉,由此精品一度视为贡品或国家赠品。

青花绘画艺术中,除了“形”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的刺激外,其内容所隐喻的意趣也是别有洞天,比如画花鸟,它给人传递喜庆信息、画龙画虎表武庄严、表示笑傲风霜等等,不胜枚举。比如说柳树,人们可以从柳枝嫩叶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从柳枝的飘拂中感觉微风阵阵,从掉叶的柳枝中感觉冬天的来临。柳树下的爱情诗句举不胜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情爱表现方式。柳树与水相伴,男人与女人相依。这就是东方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

青花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在努力地创作青花绘画艺术作品时,需要不断理解中国画之精髓,坚持表现技法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颇有品位的陶瓷艺术作品。

宁勤征陶瓷艺术专项研修班已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宁勤征研修班本期主要教授青花瓷彩绘、釉上彩瓷、颜色釉综合装饰等,导师宁勤征为学员设置了严格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在导师教授专业课程之外,这次高级研修班的公共理论课程大部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部完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央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所国家重点工艺美术专业高校,在传统工艺美术领域有深厚的教学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级研修班(下称清华美院工艺美术高研班)”,是该院开办的唯一以导师专项研修班形式开展工艺美术高端教育培训的研修班。

清华美院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以公共理论课、导师公开课及导师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开设多个门类的研修班,如陶瓷、紫砂、刺绣、内画等,开创了高端研修班全新的课程体系。

这次清华美院邀请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著名陶瓷艺术家宁勤征任高研班导师。他一直对陶瓷艺术传业授道解惑怀着拳拳之心。作为清华美院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所属班级之一,宁勤征陶瓷艺术专项研修班主要教授青花瓷彩绘、釉上彩瓷、颜色釉综合装饰等。

学员通过学习,可熟练掌握青花瓷与新彩瓷的绘制技法,创作出较为完美的青花、新彩作品;了解高温颜色釉的绘制工艺过程,在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创作出较为完美的高温颜色釉装饰作品,同时提升学员的设计理念思维,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材内容,作品能够进入市场化流通。

本期陶瓷艺术专项研修班创作教学实践基地设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与研究院合作,在宁勤征导师为主导教学的基础上,穿插多位艺术大师为学员补充全方位的陶瓷知识,力图打造全方位的艺术人才。

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较差,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水平。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当前我国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岗位上调来的,这样使得小学美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绘画艺术技巧,不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创作和创新能力。第二,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小学教师由于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常常牺牲学生的美术课堂来讲解其他文化课程,占科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使得小学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尤其是在当前小学升初中的激烈竞争下,许多学校为了赢得更好的荣誉而取消美术课程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许多小学虽然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从而影响到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思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美术作品,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动手实践空间,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进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

内容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玩游戏,要不然就是让孩子们上自习,这样就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不利于培养他们较高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热情,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思考、敢于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心目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发动学生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发现美术视界的奥秘,让他们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大公鸡时,就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来了解公鸡的模样,在向孩子们展现公鸡不同形态的过程中,使他们对公鸡有一定的印象,在画画时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以及心目中的公鸡形象画出来。这样的画画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的过程,让他们敢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心中的事物形象,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自信。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用画笔来绘画,这样就会约束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达到现代绘画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绘画形式,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他们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画大树时,就可以采用吸管吹的方法,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颜料用吸管吹出大树的形状。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的绘画方式时一般都比较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绘画创新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生美术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美术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美术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差异性,结合孩子们不同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美术,掌握更多的美术学习技巧。除此之外,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还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美术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